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

时间:2023-12-13 11:44:34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1

截止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经从12.4万个缩减到9728个,整体缩减率达到92.14%。教育部表示2022年将继续加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管理与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的治理。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指出,从各地排查情况看,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等违规行为依然存在,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查处难的问题,巩固治理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非学科类培训升温趋势明显,价格走高,总体监管较为薄弱。

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备改审继续加强管理

2022年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巩固成果、深化治理、提升水平、防控风险”的思路推动“双减”取得新成效。

强化日常监管,加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年检年审,组织开展“营转非”“备改审”回头看,坚决防止旧态重演。严打隐形变异,将隐形变异培训纳入综合治理范围,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等重点时段部署专项行动,对隐形变异培训进行重点整治。严管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防止出现新的培训热。

坚持非学科类培训的公益属性,同样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事业,区分非学科类培训与学科类培训的异同,准确把握特点,建立规范制度,明确标准要求。建立健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密切沟通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增强非学科类培训治理实效。

健全完善工作推动机制,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加强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力量建设,健全执法协同机制,开展综合执法。推进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和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校外培训治理效能。

非学科类培训从盈利向公益改变

非学科类培训与学科类培训一样,都是立德树人的事业,都应坚持公益属性,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今年2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建立完善严重违法惩罚性赔偿和巨额罚款制度、终身禁入机制,让严重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

严重违法行为原则上指全国性、跨区域,有重大影响、巨大危害的案件。据悉,教育部正在制定《校外培训监管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对此作出明确界定。“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可对举办者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巨额罚款的额度要根据其非法收入来具体确定。”

随着课外培训监管逐渐升级,延伸出跟多擦边的培训业务,比如说往日的少儿英语培训,教材以托福、雅思为主,现在是以话剧故事等剧本为切入点。课堂也从往日的教室搬到了剧场,以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培训老师上,仍然延续了往日的教培模式,采用外教为主,中教为辅的方式。在运营上主打戏剧表演,该类型的培训机构并不在教育管理机构的覆盖范围之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规避了监管。

但在实际上来说,孩子仍然是以英语口语培训为主,家长仍然是以学习英语为目的。从而在教培的定性上是未来管理的关键,如何判断学科教育将越来越难,擦边球的模式将会越来越多。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2

“未来非学科类培训是大势所趋,现在为您争取到最优惠价格,再不抓紧报名,价格还要涨。”在北京市海淀区某美术培训机构内,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白淼被坐在对面的一名陈姓老师说得“有点晕”。

这位陈老师似乎所言非虚,记者调查后发现,受“双减”政策影响,今年寒假一些校外非学科类培训价格有所上涨,有些涨幅甚至高达50%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减”压缩了学科类培训机构生存空间,非学科类培训“趁机起势”,但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必须纳入法治轨道,强化监管。

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寒假升温

五年级学生大满在北京市东城区某篮球培训营已连续报了两年篮球课,但今年寒假上课前,老师“劝”大满的家长杨先生再续点课,因为价格马上要进行调整,原来180元一节的篮球课要涨到250元,最终杨先生又为孩子续了20节课。

“双减”政策下,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假期基本“凉凉”,非学科类培训被推上“C位”,涨价成了常规操作。

记者随机采访了5名给孩子报了非学科类培训的家长,其中有3人表示近期课程相较以往有了涨幅。

“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受到‘双减’影响,这类素质培训今后会更‘吃香’,以前价格是推广价,如今恢复‘原价’。”王先生的女儿在北京市东城区某舞蹈培训机构学习,现在每节课的价格比当初上涨了80元。

价格上涨伴随而来的另一问题就是超额收费。

2018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的费用。

但当记者以咨询者身份询问时,机构仍然推荐记者购买多课时。

“课程一年40课时,单课时300元,购买一年费用是10500元,合每节课260元。购买两年,每节课仅合210元,多买多划算。”海淀区某口才培训班的刘老师透露,目前机构内学员基本都是一年起步。

当记者提出一次性收费不超过3个月的规定时,刘老师直言,如果按这个标准购买课时,就只能“走原价”。

对于坊间担心的非学科类培训以打擦边球方式进行学科培训等问题,在此次调查中记者并未发现。记者询问海淀区某国学培训机构,课程是否有助提高语文成绩时,老师表示,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对文学历史的兴趣,并教授一些读书、记忆等技巧,并非教授学校教学内容,无法达到“提分”效果。

强化监管直指恶意涨价问题

在非学科类培训“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在强化监管,矛头直指价格过快上涨等问题。

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通知指出,随着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一些机构趁机涨价、倾销课时,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双减”成效,要全面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不断巩固深化治理成果。

据教育部官网2月25日消息,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退还家长。

其实在通知印发的几天前,1月27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专门召开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头部大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会上,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指出,一些机构肆意涨价、过度营销的做法既背离教育公益属性,又危害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采访中,海淀区某篮球培训机构的丁老师向记者透露,春节前,相关部门曾对他所在区域内多家体育类培训机构进行检查,重点内容就是是否哄抬价格。

“先从体育类培训入手有一定针对性。体育考试分值在中考中逐步提高加之考试项目更丰富,使得体育类培训更受家长‘追捧’,价格涨幅也更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相比其他非学科类培训,体育类培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也最为明显,在分数和成长的双重因素下,体育类培训成为非学科类培训中的“热门”。

“一些机构之所以涨价,其实也与之前定价相对较低有关。”丁老师道出个中原委,“双减”推行前,家长们的投入基本集中在学科类培训,很多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只得打起“价格战”。

以丁老师所在机构为例,最初定价为3000元20节课,去除老师工资、场地租赁和学员保险等费用,利润并不大。今年寒假,机构虽涨为4000元20节课,但报名人数却提升很多。

在刘俊海看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拥有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提高价格,但如果涨幅过高则涉嫌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也会导致市场不良风气的蔓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指出,如果机构在经营成本不增的情况下,涨价过高涉嫌过度逐利,既与教育公益属性相背离,也会加重家庭培训支出负担,冲抵“双减”效果。

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新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明确标准要求,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确保校外培训治理成效不打折扣。

地方先行探索分类管理制度

“当前对学科类培训的政策收紧并不意味着对非学科类培训的‘放任’。”储朝晖说,一直以来,各界对学科类培训关注度更高,监管也更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学科类培训。事实上,国家出台的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样要遵守,不得虚假宣传、变相涨价、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学费等规定都是不能逾越的红线。

其实早在2021年9月23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就释放了要严管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信号。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在会上表示,要研究起草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同时,要加快校外培训管理条例立法进度,对非学科类机构管理一并纳入。

在培训机构涉及问题最多的预收费领域,率先进行了同步。2021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也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

在储朝晖看来,与学科类培训相比,非学科类培训类别较多,明确主管部门进行分类管理是关键。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近期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实现常态化监管。

目前,浙江、天津等地已先行探索建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制度。1月17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浙江省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试行)》,对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设置、设施条件、从业人员、教学要求及培训材料、审批登记、资金监管等多个方面作出明确要求。

刘俊海认为,明确机构设置门槛、标准有助于未来对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进行“洗牌”,淘汰那些“作坊式”“游击式”的培训机构。

记者注意到,浙江发布的这份指引,虽明确培训机构必须经审批登记,办理许可手续后才能开展培训,但并未提及必须具有“办学许可证”。但在2018年出台的《意见》中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必须经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后,登记取得营业执照才能开展培训。

在目前各地出台的政策中,针对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均未有“办学许可证”要求。但《天津市非学科类(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明确要求“具有办学许可证”。2021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坚决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的通知》也要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要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发放办学许可证。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是考虑到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管部门不同,比如,艺术类归文化与旅游部门管理,但部门并没有颁发办学许可证的权利。

“当前非学科类培训监管制度仍在探索期,各地政策不一可以理解。”但储朝晖认为,即便分类管理,也应保证机构的专业性,分管部门可以对机构的办学条件、师资等进行评估,但最终还是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办学许可证上把关。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刘俊海认为这很有必要。

“地方政策先行,最终还是要出台国家专项立法,将培训机构监管彻底纳入法治轨道。”刘俊海认为,立法要明确学科类培训和非学科类培训概念和划分标准,明晰机构设置门槛和标准等,更关键的是要建立对培训机构老生常谈的预付费等问题的常态化监管机制。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3

中国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近日介绍,经过各方艰辛努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超九成。

国家发改委加强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收费监管,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线上和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收费,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各地政府制定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上浮不得超过10%。培训机构在政府制定的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内,确定具体收费标准。

截至今年1月初,全国31个省份均已出台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政策,明确了收费标准。各地制定的收费标准均明显低于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前的市场实际收费水平,全国平均线上、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比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前的市场实际收费水平均下降40%以上。

这位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原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营转非”“备改审”完成率达100%;预收费监管基本实现全覆盖,监管总额超过130亿元人民币;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政府指导价标准,收费较出台之前平均下降4成以上;25家上市公司均已完成清理整治,不再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据介绍,截至2月20日,全国在寒假期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9.38万人次,查处了1.01万个证照不全的机构、918个证照齐全的学科类机构和4218个非学科类机构违规培训行为,并对1042人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进行了处理。共开展线上巡查15万轮次,查处了违规c行为503起,通报违规机构2个。总体来看,以往的寒假“补习热”不再显现,变相违规培训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培训广告基本绝迹,校外培训线下街面清净,线上没有泛滥。

此外,针对寒假期间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超时段收费等突出问题,相关部门在春节前夕开展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据介绍,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

《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整体缩减率超九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