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浙江等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三胎
江苏、浙江等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三胎,这些地区所出台的一系列激励政策,针对当地人们生育三胎的态度转变起到了一个推动性的作用。江苏、浙江等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三胎。
江苏、浙江等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三胎1
众所周知,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养育一个孩子对父母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压力和社会上的各种压力,而这也就导致有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年轻人,都渐渐地不愿意生育。
也正是因为这一情况,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就是为了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父母去生育他们的孩子,以此来增加我国的新生儿数量。所以在这样的一种政策规定下,国家逐渐的开放了三胎的政策。
但是由于在当下我国年轻人大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所以即便是国家对养育三胎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并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
因为相对于那些足以将人压到窒息的车贷,房贷等各种各样的生活贷款,三胎政策所带来的激励似乎并不能够填补养育孩子所需要的经济漏洞。而且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按照我国当下人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来看,将一个孩子养育成人所需要的资金大约在70万元左右。
所以即便是国家对生育三胎已经出台了激励性的政策,但是在这笔数字面前,还是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而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甘肃,浙江,江苏等部分地区已经调整了他们自身的思路,以真金白银为主要依据,开展了有关三胎生育的激励政策。
以甘肃省为例。如果父母处于已经生育了二胎,或者说是正在准备生育三胎的这一情况下。那么当这些父母去购买商品房的时候,政府将会给他们5万元的补贴。而根据他们所处的地区不同,政府的补贴金额也会依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灵活变动。
除了甘肃之外,江苏省的政府也是以楼房为主要途径。而江苏省的政策与甘肃省不同的是,这些父母在购买自己想要居住的楼房的.时候,将会享受到每平米优惠200元到300元之间的购房价格。
通过这两个省份的政策,人们就能很明确的得知,国家对于三胎鼓励政策绝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为了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人口结构,国家已经从多方面不同角度去入手,主要就是为了推动我国人口结构的优化。
为了能够使得三胎鼓励政策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已经有14个省份明确表示:将会根据国家出台的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对能够调整的领域进行及时改善。有不少省份已经明确表示:会对备孕职工执行相应的政策,而且他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及时的调整职工的产假,假期的期限只会延长,绝不会缩短。
以江西,四川和贵州这三个省份为例,这三个省份的政府明确表示,如果企业的女性职工处于怀孕状态,那么这些员工的产假,可以最长被批准350天的产假,除此之外,如果男性职工有陪伴自己妻子进行生产的需求的话,那么也可以获批长达35天的假期。
而吉林省政府则是选择以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为激励手段,吉林省政府明确表示。年轻夫妻可以凭借自己的结婚证,去吉林省内的任何一家国有银行办理20万元的低息贷款,而且根据夫妻所生育的孩子数量不同,优惠的力度也会进行相关的改变。
除了贷款之外,南通和林泽两座城市则选择直接提高年轻夫妻的公积金,甚至如果年轻夫妻在生育了三胎之后,他们还可以凭借着出生证明和结婚证,直接获得低于其他居民约20%的房屋购置税的优惠。
而事实上,这些地区所出台的一系列激励政策,针对当地人们生育三胎的态度转变起到了一个推动性的作用。而也正是因为这些优惠性的政策,有不少年轻夫妻选择继续生育三胎,而在他们生育了三胎之后,又能够带动当地一些市场领域的积极发展。
换句话来说,因为生育三胎必定需要购置一系列的生活物资,而且婴幼儿所用的物品相对于其它商品来说价格昂贵。所以生育三胎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国的人口压力,同时还可能会带动相关行业的经济发展。
江苏、浙江等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三胎2
自三孩政策实施以来,多地密集发布生育支持政策。
《江苏省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近日发布。根据方案,符合政策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延长产假60天,达到158天,男方享受护理假15天。推动实行父母育儿假制度,子女3周岁之前,夫妻双方每年分别享受10天的育儿假。
1月20日,在国家卫健委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介绍,已有25个省份完成条例(即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部分省份已制定实施方案。从现有情况看,各地普遍延长产假30-90天,增加普惠托育服务发展、计划生育家庭权益保障等条款。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育龄妇女担心,延长产假也可能会带来招聘性别歧视加剧、产妇岗位被顶替风险上升等问题。尤其是在私企,这种风险更大。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教授对第一财经分析,增加假期种类、延长假期,本意是为了支持年轻父母更好地建设幸福家庭,陪护养育子女,但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谁来为假期买单”的问题,动机与效果就很难统一。女性因为生育,不仅一个孩子,而且是两个孩子,三个孩子,将会享受相当长的连续假期,用人单位会因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而承担更多的用工成本。
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十分关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认为,育儿分担机制必须要明确。生育成本要由国家、企业和家庭共同分担,要利用多种措施,比如政府的补贴,税收减免手段,也要适当分担一下用人单位的成本,这样就能减轻家庭,特别是育龄女性的后顾之忧。
前述方案提出,完善用工成本分担机制。探索生育假期用工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企业在女职工产假期间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生育二孩的给予50%的补贴,生育三孩的给予80%的补贴。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
董玉整说,江苏提出采取社会保险费用补贴的办法,是一个积极有效的措施,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
“我们要探索实施诸如税收减免、绩效奖励等一些其他相关办法和措施,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切实减轻用人单位假期用工成本负担。”董玉整说,只有多管齐下,形成养育成本共担的社会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愿意招聘女性、大胆培养使用女性,消除就业歧视。
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建议,要加强对妊娠期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女职工应享受全额带薪产假,且重返工作岗位时累计工龄。目前各省份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均延长了产假,但如果延长产假的成本由企业负担,那么企业为了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就会尽量不招聘女职工。因此,国家财政应承担延长产假的成本,消除就业市场中的性别歧视。
江苏、浙江等多地真金白银鼓励生三胎3
江苏省近日出台《江苏省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从组织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六大方面、26条具体政策措施,落实推动江苏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升家庭发展能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方案》明确,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废止相关处罚规定,及时清理与三孩生育政策不一致不衔接的相关规定,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
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立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实现生育登记网上办理。实施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落实财政投入政策,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建立保障和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严格落实产假、护理假、哺乳假等制度,保障生育妇女休假合法权益。符合政策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延长产假60天,达到158天,男方享受护理假15天。
子女3周岁之前,夫妻双方每年分别享受10天的育儿假。对企业在女职工产假期间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生育二孩的给予50%的补贴,生育三孩的给予80%的补贴。对生育二孩和三孩的女性劳动者,优先给予就业帮扶。
将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民生实事。积极推进“一街道一乡镇一普惠”,扩大普惠托育机构覆盖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
为进一步降低养育、教育成本,《方案》明确,要加强财税和住房支持政策,减免经济困难家庭入托、入园、入学等费用,各地也可研究制定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
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保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85%。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幅增加公办学校学位,实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持续推动集团化办学、标准化建设。
如何保障计划生育家庭权益?《方案》明确,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制度和优惠政策。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后患病住院期间,独生子女每年享受5天的带薪护理假。同时,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作为重点群体,优先安排入住公办养老机构,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对住房困难的,优先纳入住房保障。
《方案》目标明确,到2025年,积极生育支持政策制度基本建立,服务管理制度基本完备,生育友好社会环境基本形成。全省优生优育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10万、4‰以下。
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左右。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生育水平适当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
到2035年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度更加完善,服务管理机制运转高效,生育水平更加适度,人口结构更加优化,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优生优育、幼有所育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适应,家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