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儿童成长规律

时间:2024-03-05 19:16:26
0-3岁儿童成长规律

0-3岁儿童成长规律

0-3岁儿童成长规律,0~3岁是婴幼儿生理、心理的高速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包含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0-3岁儿童成长规律有哪些?

  0-3岁儿童成长规律1

一、 婴幼儿粗大运动的发育速度虽有种族、地区及个体差异,但发育规律基本一致:

自上而下,从头、颈、腰部,到上肢、下肢。

从泛化牵连、多余运动到牵连肌群的抑制,如刚开始行走时,双手要抬高,身体前倾,腰腹部肌肉紧张,熟练行走后,双手可自如活动,身体保持中正,腰腹部肌肉放松。

从分离运动到多组肌肉的协调运动,如从行走时双手自然下垂,再发展为快跑时双臂协调摆动。

先“取”后“舍”,即先能拉着床栏站起来,然后才能从站立位坐下,先能抓取物体然后才能放下。

二、婴幼儿粗大运动发育的顺序:

3个月

可保持头部立直,竖头稳定。

4个月

竖头时头部可自由转动。

4-6个月

会翻身。

6个月

可双手前撑坐。

7个月

可放手独坐。

8个月

可从俯卧位向坐位转换。

9个月

可完成腹爬,能扶物站立。

10个月

可手膝位四爬,可扶床栏行走。

12个月

可独自站立。

14个月

可独自行走,能不扶物弯腰拾物。

15个月

可退后行走。

18个月

牵单手可上楼梯。

24个月

可跑步,会踢球,可自己扶栏杆上楼梯。

30个月

会独自上楼梯,会用脚尖行走。

36个月

会独自上楼梯,会用脚尖行走。

三、粗大运动训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意义

1、 促进大脑发育。

粗大运动能力与儿童生长发育紧密相关,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是在大脑神经和肌肉的控制下进行的,动作能力是反应生长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例如训练双脚走直线既练习了视觉,又锻炼了双脚正确分步和平衡姿势的感觉等。

2、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智力发展的物质条件。大运动的训练能提高个体的机能促进其生长发育。有的儿童身体发育较差,所以更加需要从运动方面着手,解决孩子基础性的问题。

3、促进语言和社交能力

一些儿童的语言能力差,甚至是无语言,或只会发出一些简单的字词。对这样的孩子只做单一的语言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语言器官的发育,呼吸及气息的运用,认知能力的发展,语言环境的影响等等。

因此,儿童的语言发展障碍也是多方面的,运动训练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4、促进注意力发展

个体在运动的时候同时会产生三种激素:多巴胺、血清素与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学习效率,多巴胺和血清素可以稳定情绪,并使人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人在快乐的情境下学习会效率倍增。

肾上腺素可以使孩子专注力增强,形成永久记忆。运动可以调节和改善大脑缺氧的症状,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孩子手眼协调的能力,提高专注力。

  0-3岁儿童成长规律2

1、感知觉能力发展

(1)感觉发展

新生儿最早出现的皮肤感觉,如触觉、痛觉、温度感觉等,然后初步出现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2)知觉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在伴随的时候能较好的完成手眼协调的动作,比如操纵、摆弄物品等,这都是利用知觉能力来综合认识物品的属性。

2、记忆能力发展

5~6个月的时候孩子能认识并记住自己的妈妈,但是保持的时间还比较短;

1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认识事物的增多,会记住越来越多的东西,但这是的记忆是无意识的,缺乏明确目的性。

2岁左右,能够有意识回忆以前的事情,但是这种能力还比较弱。

要知道3岁之前,孩子是有记忆的,只是这种记忆大多是无意识的,日后会规划到潜在记忆中,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啥也不知道……

3、思维能力发展

思维能力从发生到发展、成熟大约需要18~20年的时间。

0~1岁,为婴幼儿思维方式的准备事情,凭借手摸、体触、口尝、眼见耳闻等能力,开始产生萌芽状态的思维方式。

孩子吃手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必然过程,所以在冬季尽量在宝宝的手上涂抹天然无添加的宝宝面霜,建议松达婴儿山茶油霜,以“能吃的宝宝面霜”闻名,即便吃到嘴里也没有关系。

1~3岁是婴幼儿拥有了低级思维形式,即感知动物思维,又称知觉行动思维。这时候婴幼儿只有在摆弄具体事物的时候才能思考。

3岁左右在感知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期具体形象思维,3~6岁思维活动逐渐占有主导地位。孩子会对角色扮演、游戏、画画表现浓烈的兴趣。

4、想象能力的发展

1~2岁联系能力比较差,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的模仿,比如哄娃娃睡觉,喂娃娃吃东西。

3岁左右随着语言和经验的发展,已经能形成简单主题,比如喜欢角色扮演,扮演医生对打针画面进行模仿。

5、注意力特征变化

3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较为集中的注意某个比较感兴趣的新鲜事物。5~6个月的时候能稳定地注视某一物体,只是维持时间较短。

1~3岁无意注意迅速发展。1岁半能集中注意5~8分钟;1岁9个月能集中注意8~10分钟,2岁能集中注意1-~12分钟,2岁半能集中注意10~20分钟。

所以当孩子集中注意摆弄某个物件或者玩耍时,作为家长不要经常打扰,否则会阻碍孩子注意力发展。

6、人际交往关系

婴儿的人际交往关系首先是亲子关系,其次是玩伴关系,再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群体关系。0到3岁的孩子主要发生的是亲子关系和玩伴关系。

1岁前主要依赖亲子关系,家长可以在宝宝洗澡后,在自己双手上涂抹适量松达婴儿护肤山茶油给宝宝做一个美美的抚触,可以增进亲子间情感交流。1岁以后开始向往一对一的玩伴关系。

7、自我意识发展

1岁的时候逐渐认识到自我,到3岁左右能逐渐把握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自我。

在这一发展阶段内,孩子会对自己的物品更为在意,千万不要强迫孩子进行玩具分享。

8、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出生1~2天内,会出现痛、厌恶、微笑反应。

出生7天后开始有了兴趣反应。

3~6周有愉快的反应,遇到熟悉的面孔会微笑。

4~8周会愤怒,经常出现在4~6个月的'时候,比如行动受阻就会大哭咆哮等。

8~12周会有悲伤情感,经常出现在5~7个月与熟悉亲人分离时。

3~4个月会出现惧怕,主要出现在7~9个月接触陌生人时。

6~9个月最早出现惊奇,11~13个月最早出现害羞。

9、意志力发展

1岁前孩子会产生一些不随意运动。

1到3岁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要做什么,禁止做什么,2到3岁的时候孩子就产生了意志力萌芽,可以控制自己的一些简单行为,比如坐下等待开饭,等热水稍微凉一些再喝。

10、气质特征

人的气质既有先天因素也和后天环境相关,相应的教育可以促进婴幼儿良好气质特征的发展。

11、语言发展

0~1岁为语言发生期,开始咿咿呀呀学语,开始听懂别人说话,自己开始说话。

1~3岁为语言的初步发展期,包括词汇发展、句式掌握和口语表达等。

12、动作能力发展期

婴幼儿第一年是动作能力的告诉发展期,包括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动作发展是先从整体再到分化动作,最开始是全身的笼统动作,然后是局部的准确、专门化动作。

先上部动作再到下部动作,即先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先大肌肉再到小肌肉动作,即先头部、躯体、四肢,再到灵巧的小手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0到3岁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0-3岁儿童成长规律3

秩序感的建立时期:

事情必须按我想象的顺序来

早上起来明明没有多少时间了,还要按顺序一件件地穿衣服,不按顺序来就要重新穿过。

磨磨蹭蹭好不容易穿完衣服了,吃完早餐要出门了,小朋友却又纠结在“谁来开门”的问题上。

其实这些都是属于孩子的秩序感。对于这时期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

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或者我们可以说“直线思维”。

在直线思维的影响下,孩子只能一件一件事按顺序做,不能跳着来。家长因为自己的想法,而改变孩子的顺序,会让孩子陷入混乱当中。

在这个时期,大人需要放慢速度,观察和倾听自己的孩子,注意他们在哪些事情上有自己的什么顺序,需要谁来做什么。(假如是特别赶的家庭一定要留多点时间,不然孩子会容易养成手忙脚乱,丢三落四的习惯。)

假如事情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挽救,陪着孩子把恼怒哭出来,他们自己就会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

与世界的联系建立在熟悉感上:

熟悉的书反复看

妈妈们买绘本回家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不爱读。常常会出现讲过的绘本,翻来覆去地讲,讲了好几遍,小朋友还是要求讲这个。

家长会担心说后面的故事才精彩,这里浪费太多时间,或者还有不能浪费其他的书的问题。

孩子只要求讲这里是因为他在这里看到他熟悉的事物了,让他觉得很安心。就像孩子会在家里很乖,但是到了外面就哭闹或者闷闷不乐,这些都是不熟悉感带给他们的不适应。

这时候家长急着把他们往外推,可能会适得其反。

有位宝妈曾分享过一个在陪读经历,在读《好饿的毛毛虫》的时候,先用孩子熟悉的概念进行引入:

上次宝宝逛街的时候,很想吃东西,肚子咕咕叫是不是,那时候宝宝就是好饿的时候啦。现在有条毛毛虫,它现在和你那时候的感觉一样哦……

孩子知道了这个是自己熟悉的东西,就开始会慢慢接受。平常可以多带他们认识世界,多带他们出去走走,陪着他们熟悉世界,那就不会那么容易感到不安了。

追求完美:

要一个没有斑点的完美苹果

当这个苹果上有个斑点,他就会被小朋友拒绝食用。当他很想吃饼干,而你因为怕饼干太大掰开给他,他就会生气地把饼干扔掉。

儿童最早是通过“吃”来跟世界建立联系的,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所以吃东西这一活动对小朋友有着特殊的含义。

小朋友会觉得,吃下去的东西会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所以拒绝食用这些看上去不完美的食物。

很多家长不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奇怪的想法。其实儿童追求完美,正表明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丰富和深入。

以前孩子都是给什么吃什么,甚至不在乎吃的是什么,只想快点吃完快点去玩,这就是区别所在。孩子开始在乎了,这表明他对自己的身体以及和自己有关的事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所以才会在乎那一口两口的食物是否符合自己的“审核标准”。

所以家长在购买、挑选食物的时候可以稍稍留多个心眼,让孩子可以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不”“我的”“不许碰”是口头禅

小孩自我意识开始,无论问他什么都说不,吃不吃葡萄,不吃,可是又把嘴凑过来。其实倒不是什么小孩口是心非不懂自己想要什么,只是他在表达自我。

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会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还不会表达的孩子,通过“打”的动作表示自己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学会说话了,就开始说“不”,做不做都是不。

自我的建构是孩子一项长期的事业,也使得建构期长的孩子看起来特别的“自私”。但是通过这些拒绝否认的词语,将自己与他人分离,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快乐。

假如家长担心孩子会变得自私、不会考虑别人,其实在5岁左右,孩子就会开始乐于分享,6岁到7岁就会真正体会到分享的乐趣,这是孩子的一个成长规律。

如果孩子是明白自己的东西的界限,和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同意才能拿,那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养成自私的孩子的问题。

养娃的过程挺糟心的,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找到乐趣的,不觉得说完不之后又蹭过头来吃东西的娃很可爱吗。

探索和运用能力:

爱说诅咒的话

这大概是家长们最讨厌,最忌讳了吧,特别是在一些有信仰的家庭。还有些小朋友爱说“臭妈妈”“屁妈妈”……几次喊下来能把人说得伤心又失落。

我们会觉得小孩子说话没分寸,事实上他们也确实不知道边界在哪,也不知道这样做到底会怎么样。

他们只是发现发现自己在说这些话,大人的情绪是激烈的,是会引起大人恐慌的。他就觉得这些话是有力量的,于是更喜欢说。

孩子无时无刻都在探索和运用自己的能力,小到家里来人他要去开门,大到会去搬比自己大的椅子。

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他在寻找自己能做些什么,满足自己的自主感、能力感和情感上的需要。

通常几个月后,这种语言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或者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孩子接触一些更美妙的成语、句子,让他们感受语言间搭配带来的力量,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使用语言。

说不定他们学会了之后,还会开始纠正大人的语言。

孩子在发展的时候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虽然我们都是从小孩成长过来的,但是又有多少家长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想法呢。

说不定我们小时候也这样的皮,我们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不可理喻”。

《0-3岁儿童成长规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